更新:2025-01-13 11:37
首映:2016-02-14(英国)
年代:2016
时长:60分钟
集数:3集
连载:更新至0集
评分:8.2
观看数:76832
来源网:9X影视剧
【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质量保证!看完春晚看点BBC全当洗眼吧
剧情本身没什么想评论的,但是这并不是BBC出品的
新华社去年3月的报道中称:
“为响应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有关“2016年春节文化走出去”要求,着眼于提升中国文化传播辐射力及文化交流亲和力,五洲传播中心精心制作、推出了这一电视系列片。”
很不喜欢媒体这样打着BBC的名号宣传
学传播学有个术语:跨语境文化传播。
中国等东亚国家一直是高语境文化,一句话可能有表面意思深层意思以及背后典故等,而西方多是低语境文化,表达的就是表面的意思。所以,这也是中国文化向外传播,总是不成功的关节所在。
现在,更多的国外有影响力媒体关注中国文化,主动传播中国文化。这应该算是帮助外面了解我们的一个重要途径。
暂时看了第一集,首先捋一捋线索,中间穿插评价。
首先纪录片讲了机场的春运,除了一般的空镜,比较出彩的点是:①介绍了机场帮忙搬行李的小红帽服务(10元一次,一般一趟运行李60多公斤)②中间穿插了一个故事:一个国外工作的女性带着一家人回国,国内有帕金森的父亲、哥哥一家。这位女性让孩子画了一幅全家福送给帕金森的父亲,重逢的场景很感人。
而后也探访了列车控制中心,主持人很适时地问控制中心工作人员看的图中,一根根线代表什么。
第二个场景转到了摩托大军。两个老外主持人体验式地试吃了“驿站”提供的姜粥,还体验式地去了煮粥志愿者“粥嫂”家学煮粥,学的过程中有小朋友围观,两个老外主持人会适时地说一点“好奇宝宝在围观我们”之类的话,让整个纪录片很有趣。而后串场是让老外派放自己做的粥,让摩托大军评价。其中一个老外提出跟一位摩托大军人士回家过年,老外就接上现在春运交警很严格,自己没有中国的驾照不能跟着去,最后老外是上了警车跟着摩托大军回乡。(此处有点高大全,而上警车跟着摩托大军回乡好像有点扯)
第三个场景去…
文:鱼鲜支
从年前到年后,我已经在家里过了好几天“吃饭+麻将”的日子。除夕夜和年初一也就这样过去了。
这些年只感觉年味越来越淡,对过年的盼望比起小时候要少多了。不知道真的是年味本身变淡了,还是我们的口味变重了?
从年三十开始,看着电视里主持人置身事外地介绍着各地的年俗;看着欢庆的节目年年雷同,只是把金猴换成了金鸡;看着气派的歌舞和冷飕飕的笑话滚动播放……我忍不住又重温了一遍2016年英国BBC拍摄的纪录片《中国新年》。
在外国人的镜头里,我再一次找到了浓浓的年味儿
我是在父亲的推荐下看了BBC 中国新年纪录片。这部纪录片现在应该挺火的,网易公开课头版里面有,新闻上也有报道。不知道在哪看到了一条消息通知,对这部片的tag是“看BBC怎么高端‘黑’中国”。对此我只能手动再见。
看过这部片的我一点都没看出“黑”,满满的都是
“WOW It's so cool!” "Astonishing" "Amazing!""Beautiful!" 等抑制不住的正向词汇。某平台打出这种安利也是够了。
这部片说真的有很大进步。在许多国外甚至国人纪录片里,中国的镜头大多是田野,农村,深山老林
比起纪录片内核更像宣传片,但今年有这样一套片,多少还是弥补了一些春晚对我们造成的伤害。虽然大家都在吐槽内容正直得不像BBC,但不得不说那么老的梗还找了许多新鲜的角度切入, 鲜切花市场,酒厂,金丝猴这些部分乍一看和春节没啥关系,但其实都有内在的社会文化联系。小吃街那段辣条出来的一瞬间弹幕就疯了,这种宏大命题的纪录片里有东西真的让人觉得“对对对就是就是”的点真的是太加分了!话说有多少拍这些大主题片子的导演还在乎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还有那么多信息量片子还能自圆其说,角度多但叙事不显杂乱结构清晰,BBC确实不简单。记者也是加分点,各有其风格但都自然串联每个部分,避免了僵硬报幕和你一句我一句套话的尴尬感。当然我们都爱可爱大叔多一点~
温馨提示:片中出现有关香港的内容的时候,尤其是在第三篇里,关了弹幕安心看片吧(๑•ั็ω•็ั๑)祝收假愉快
【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质量保证!看完春晚看点BBC全当洗眼吧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9xsy.com/game/id-79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