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过一篇小说,讲一个母亲很恨她杀人已死的丈夫。面对自己怀中哇哇哭的遗腹子,顿起一股杀意。母爱的本能最终取胜,孩子保全了性命。可母亲的一生从此备受折磨。孩子完全是一个小恶魔,无恶不作。对母亲也毫无亲情,终朝恶待乃至照死里打骂,连邻居朋友都看不下去,批评母亲不该如此宠溺这个公认的孽子。母亲不辨。最终,儿子走向了他必然的结局监狱。母亲向牧师为自己那一时的杀意忏悔。他人与牧师讨论,怀疑幼子未必感知到那一丝杀意,牧师感叹,“谁知道,也许正是母亲传递的微妙信息造就了幼儿一生的恨意”。
我并不认为蒂尔达斯温顿对孩子的冷淡不可原谅。生活中,很多父亲最初是很讨厌孩子的。顾城对自己孩子就几近敌视。 甚至对至亲的亲人来说,对孩子的爱和依恋都是慢慢生长起来的。如此按照很多朋友分析的逻辑,现在活得还好好的木耳应该企图杀光全世界了。
片中母子有一段少有同气的对话,母亲悻悻地小声批评胖子,“明明停不住地吃,偏要表白自己消化慢”。一向反社会倾向的儿子却对母亲的评判不耐,“其实你挺刻薄”。母亲反诘“现在谁在说话”…
对于想从孩子身上获取另一种价值肯定的女人来说,如是场景完全就是梦魇的真切体现。当然,这样一类人又怎么可能不知道what goes around, what comes around如此简单的道理呢?所以,冥冥之中我相信一定是有感应的,不管是通过血液输送还是心跳齐动啥的,情绪始终拥有着不可名状的感染力。当小小人欢快玩耍撒泼打滚时,你又如何能保证他/她的脑袋里只是一团多彩的浆糊,而不是在窥视你的世界呢?
女主没做好要孩子的准备,然后就稀里糊涂生下来孩子。她潜意识抗拒这个孩子,又不得不假装爱他,欢迎他来到这个世界。孩子虽然不能说话,可他能用心理解这个世界,他察觉到母亲讨厌他,所以也讨厌母亲。逻辑大概是这样:你不爱我,所以我也不爱你,甚至更讨厌你(虽然内心渴望母爱渴望得要死)。由此开始恶性循环:母亲抗拒孩子——孩子假装讨厌母亲——母亲讨厌孩子——孩子:哈,你果然讨厌我。
可以说,孩子人生的目标就是气他妈,像是一种报复。
当孩子听到父母要送他走后
《凯文怎么了》凯文没怎么,只是这个世界太难懂了。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9xsy.com/game/id-71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