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2-06 09:26
首映:2002-05-24(戛纳电影节) / 2002-09-25(法国)
年代:2002
时长:149分钟
语言:英语,德语,俄语
评分:9.3
观看数:36648
热播指数:1155
来源网:9X影视9X影视大全
【钢琴家】最尴尬的重逢
这么长的一部片子我尽然没有像以往看电影那样快进掉我认为多余的片段,开场也不算特别吸引人,但是好像坐了滑滑梯,不自觉的想要继续看下去。
整部电影安静的出奇,安静到我去怀疑这样的生存,安静到我去思考自己的现状,安静到我害怕未来。
我性格里杞人忧天的部分占了很大一部分,很容易被人或事物影响,如果我是他,我一定早就选择了死亡。
我一直再想是什么支撑他走下去,活下去?
我生活在一个相对和平的年代,周围没有硝烟和战火,朋友中没有饥饿和贫穷,大多是靠自己的双手去争取生活,就像男主人公那样。人有一技之长还是可以保身的
本来想写篇《艺术家与白领》的随笔,本来还在做着艺术家的白日梦,兴致全被《The Pianist》给“毁”了。我顿时意识到,才华、意志、信念、理想,都是如此不值一提的东西。想到这里,心情变得很沉很沉。
很难想象我会去主动找一部文艺片,也许是那标题触动了我,毕竟是有共鸣的。不去探讨什么“人性”,不去研究什么“革命信念”,不去谈论什么“爱国与叛徒”,我只是心痛,代表我精神最高意志的“艺术”在电影中显得那么的“贱”,让我很失落。这让我不禁思考起“艺术与生命”的关系。
钢琴家又怎样,只要你是犹太人,艺术并不能减轻你在面对枪口时那种心脏的抽搐。我一直把“钢琴家”的经历假设为自己的经历,体会着那种惶恐无助,心灵被那冰冷冷的剧情冻得快要窒息,让我禁不住打了好几个寒颤。看到德国军官用军鞭抽打着那犹太钢琴家,我感觉,他也同时正一鞭一鞭地抽打着我的傲气。
我总以为我很坚强,一句“为艺术而献身”说得那么不费吹灰之力。现在,我的胸口仿佛被人狠狠地揪了一把——“你不怕死??!”答案让我很失落
晚上不能看《钢琴家》。过于饱满和刁钻的细节,会把神经逼疯。
有人饿死在路上,儿子扯着他的衣服一遍遍喊,爸爸,爸爸
小孩隔着橱窗,对玻璃里的肉流下口水
德国士兵突然闯进犹太人的居民楼,走进一伙几口人的家里,喊那里的人都站起来
有个老人坐在轮椅上,手指使了力,依旧被死死地困在轮椅上,起不来
没等他说什么,领头的士兵,就喊人把他从阳台摔到了楼下
坐轮椅的老人被生生摔死
德国士兵继续抓了几个人下楼,像训狗一样喊他们跑。等这些人跑出去,再乱枪打死。
有的人中枪,躺在地上没死
第一次看《钢琴家》是大二的时候,跟很多人一样,感觉片子情节单调、没有太多戏剧冲突,比较失望。10年过去了,这次借全球政治学协会年会在波兰召开的机会走了一圈华沙,晚上在宾馆重新看了一遍这部片子,终于理解了它为什么能拿奥斯卡,真心觉得当之无愧。
看懂这部电影并不难,我们只需做好两件事情。第一,调整好视角。第二,了解历史背景。
首先,“视角”合拍才能感知影片的立意深刻。首先这不是一部战争英雄片,它讲不是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战士也不是辛德勒式的人道主义英雄,它描绘是一个普通犹太人在种族灭绝中“求生存”的切身经历。其次,《钢琴家》里重要的不是钢琴家,而是在二战中的犹太华沙,是他看到和经历的点点滴滴。换句话说,钢琴家的眼睛就是导演波兰斯基的摄像头,记录着华沙的犹太人在二战中的惨痛遭遇,以及二战的滚滚洪流在一个普通人身上流过时泛起的浪花。
这种叙事视角可以让观众看到宏大的历史落在一个活生生的个体身上是多么真真切切的伤痛,而非简简单单的一串死亡数字。同时
【钢琴家】最尴尬的重逢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9xsy.com/game/id-1480.html